新闻中心

成渝钒钛科技有限公司2020年度温室气体排放信息披露书

2021-12-15 17:36 字号: A A A
为增强贯彻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落实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的透明度,充分展示绿色发展和低碳转型进展成效,根据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做好2021年度企事业单位温室气体排放信息披露的通知》要求,现将我单位2020年度温室气体排放信息向社会披露。
一、披露主体基本信息
成渝钒钛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钒钛科技”)位于四川省威远县连界工业园,法人:王劲,注册资金13.8亿元,是中国企业500强、四川省十佳民营企业四川省川威集团有限公司最大的子公司,是内江市最大的中外合资企业。公司主要经营含钒钢铁冶炼、钒渣提炼、钒钛制品,含钒钢铁压延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是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重点统计的全国大型钢铁骨干企业,全国三大钒钛基地之一。企业现有员工8538人。粗钢年设计产能600万吨。
钒钛科技建成投产的钒钛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属国家鼓励发展和加快发展的全省50个重大产业项目。生产过程中资源消耗低,环保效果好,实现了钒钛资源和废水、废气、废渣全部回收综合利用,对内江市工业经济发展尤其对全省钒钛产业加快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2016年12月8日,公司被四川省科技厅、财政厅、国税局、地税局评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基本信息表
单位名称 成渝钒钛科技有限公司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5110007274474875
单位性质 民营企业
是否上市
所属行业 钢铁
报告年度 2020年
联系人姓名 黎玺
联系人电话 13880757077
单位地址 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连界镇解放街
二、温室气体排放数据
温室气体排放以法人为边界,按照《钢铁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进行核算。经核算,我单位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为8977271.39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化石燃料燃烧排放量为7711391.46吨二氧化碳;工业生产过程产生的排放量为794595.47吨二氧化碳;净购入使用的电力及热力对应产生的排放量为552226.93吨二氧化碳。固碳产品隐含的排放量为-80942.47吨二氧化碳。
三、温室气体控排行动
(一)主要减碳增汇措施
钒钛科技2020年不断优化生产经营结构、淘汰落后工艺、控制单位产品化石能源消费总量(无烟煤、焦炭等),2020年单位产品排放的强度相较于2019年有所减少。
(二)节能低碳生产工艺和技术运用情况
钒钛科技积极探索创新经营管理模式,引入合同能源管理的方式,与第三方设备厂商合作运营余热发电项目。同时,大力引进新能源车辆,协同减少噪音和尾气排放,改善空气质量,提升环保水平;
其中2020年做了如下优化工作:
烧结:烧结主抽风机三机同轴项目改造;
炼铁:6#高炉BPRT性能优化;
炼钢:炼钢烘烤气源改造升级,提升转炉煤气回收量;
轧钢:轧钢厂新区作业率提升项目。
(三)节能低碳产品和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情况
钒钛科技积极开展“绿色产品认证-钢材产品”,其目的是为了降低产品的单位温室气体排放,带来更好的社会效益。证书如下:
成渝钒钛科技有限公司2020年度温室气体排放信息披露书(图1)
 
为实施系统性能源管理,积极推进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工作,按照《能源管理体系要求》等相关标准要求,建立科学高效的能源管理体系及能源管理实施方案,明确各部门和相关领导在节能减排工作的职责和奖惩措施。
(四)碳资产开发和碳排放权交易参与情况
钒钛科技依据《中国钢铁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以及《钢铁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补充数据表》积极配合四川省环境保护厅开展2020年碳核查工作,并已经通过“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报送至四川省环境保护厅。
我司已获知生态环境部发布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碳排放权登记管理规则(试行)》、《碳排放权交易管理规则(试行)》、《碳排放权结算管理规则(试行)》等关于碳排放交易的相关政策文件,在国家“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我司将积极参与未来钢铁行业的碳交易市场。
(五)气候投融资和碳金融情况
无。
(六)能力建设情况
钒钛科技设置了节能、环保相关的部门及岗位,同时设立能源管理办公室,负责推进实施公司节能减排战略。统筹开展能源利用、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全流程管理工作;成立了能源与环境管理领导小组:小组成员由总经理、各部门经理及安全环境工程师组成。由运管管理部负责节能减排全面管理工作,与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相关的岗位包括了技术总监、各专业工程师、环保工程师、监视和测量仪表工程师、专职统计员等。
此外,重视人员培养,积极参加碳排放管理等培训,在业务上还接受北京碳投国际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碳排放专业人员的监督和指导,用以提升能源管理效率,提升我公司在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管理相关的能力和水平。
(七)其他
钒钛科技密切与各单位交流合作,与四川大学、川威大学开展节能减排相关科研工作,共同拓展绿色发展空间,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